华教灾难日吗?——谈华教史中的华文中学改制风潮
5月16日为马来西亚教师节,但华文独中一般都不会选在这一天庆祝教师节,因为这一天也是《拉萨报告书》通过的日子,被视为 “华教灾难日” 。
经由《拉萨报告书》生成的《1961年教育法令》,其终极目标乃团结各族群学童,集中于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基于国内有各源流学校,统一有落实上的困难,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小学阶段,各源流学校依然获保留以母语进行授课;但来到中学阶段,政府则强制各源流学校改制成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型中学。
有关规定在华社一石激起千层浪,时任教总主席、被誉为华社“族魂”的林连玉登高一呼,呼吁华校校董站稳民族教育立场,坚决反对学校改制,铿锵有力的“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成为华教史上的经典绝唱。但与此同时,多所华文中学基于现实考量,尤其在办学经费和学生来源及出路的面向,选择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当时仅16所华校选择成为不接受政府分文津贴的独立中学。
因此,基于上述历史背景,独中多不庆祝5月16日官定教师节,而选在9月28日的孔子诞辰庆祝。
华教史一般会将政府当年的决定定位为打压华教,而华文独中的出现则是为了抗衡政府的同化目标。惟,有关说法仅是“政治正确”,这个议题直到今日仍有讨论空间。
笔者认为,华教史,乃至独中师长,将《拉萨报告书》视为政府打压华教,有朝一日企图趁势消灭华文的开端,是不恰当的。有关说法经由师长灌输给学生,不仅无助华教之成长,反而可能加剧学生的排他性,会在学生心中植入“马来人可恶,华人可怜”的观念,对马来西亚的归属感也会与日俱减。
纵观华教发展,不难发现其与“民权”紧密相连。在建国初期,林连玉是第一位呼吁华人申请马来亚联合邦公民权的。在华人普遍打算“落叶归根”,将中国视为祖国的时代,林氏的呼吁深具前瞻性;1960年代华社基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申请创办独立大学;1980年代华教人士参政,试图加入体制发挥影响力,都在在显示了华教所争取的,除了族群利益,还是平等的公民权益。
再者,当时东南亚国家普遍上都在抵御共产势力,而华文则被视为传播共产主义的温床。在东南亚领国都以强烈手段打击华教的情况下,大马政府还允许国民型中学保留华文单科的教授,不得不说手段相对温和。当然,笔者不否认后期在执行的过程上出现了偏差,惟那已是后话。
因此,华教史理应淡化族群矛盾的色彩,尝试透过多元族群社会的视角,重新诠释《拉萨报告书》,以及往后教育法令对华教的影响。华教不应与国民型教育对立,两者都为国家栽培无数栋梁,理应获得同等的肯定。
魏宇泽,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在籍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