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马》标志
这篇文章是在2 年前刊登

危机还是转机?——浅论马华公会的改革之路

随着国阵与希盟于第15届全国大选以后共组联合政府,国阵成员党之一的马华公会将何去何从,成为华社热议的一个焦点。

之所以引发热议,乃源自马华与昔日宿敌民主行动党由对手成为盟友。过去两党的势力此消彼长,如今如何自我调适,相信是一个考验。同时,马华无法在马六甲及柔佛州选“破蛋”后,趁势在全国大选一雪前耻,仅保住柔佛的亚依淡和丹绒比艾国席,也失去了在联合政府内谈判的筹码。

来临的六州选举,国阵与希盟的合作势在必行。同时,在“谁赢谁捍卫原席”的原则下,马华或将不获任何议席的上阵权。

如前段所述,马华和行动党的势力是此消彼长,一方巅峰,另一方则衰弱。因为两党的群众基础都是华社,竞逐的“传统议席”高度重叠。因此,为了继续保存实力,行动党不可能让出议席予马华上阵。

而随着国盟在马来社群的后市看涨,向来标榜马来民族主义的巫统也将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也需要借由行动党的“吸票能力”,为其增添非巫裔票源,以为其在马来选区的告急选情“止血”。相较马华而言,行动党对巫统而言是更有利用价值的。

因此,马华的危机将愈来愈严峻。

马华必须从根本性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马华要想继续在政坛上占有立足点,就必须从根本进行改革,结构及思维上必须有所突破。

过去长期依附在国阵的组织下,马华早已习惯了仰赖巫统所给予的生存空间。

同时,马华常年发生党争,而几次重大的党争事故中,只有陈祯禄与林苍佑之争涉及理念与路线的斗争,接下来的党争则完全无关理念与路线,纯属个人的恩怨利益,因此组织力量严重内耗,凝聚力涣散。在林良实与林亚礼的之争中,甚至需要时任巫统主席马哈迪的介入才能解决,打开了让盟党干预党务的先例,非常不可取。

需要组建接班梯队

同时,马华也严重缺乏一支年轻、有魄力、有干劲的接班梯队。

马华经过第14届全国大选的颓势后,在接下来的马六甲及柔佛州选,乃至本届全国大选,都有启用新人上阵,这一点值得肯定。惟这些年轻候选人仍欠缺火候,在掌控议题主导权,还需多加磨练。同时,这些年轻候选人也缺乏清晰的政见。

比较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年轻候选人多被派往“黑区”去当炮灰。以第15届全国大选为例,被马华视为有望胜出且集中火力进攻的议席,除了成功守土的亚依淡及丹绒比艾外,还包括文冬、劳勿、拉美士及亚罗士打,而这些选区几乎都委派早已“过气”的熟面孔上阵。反观形象不错的年轻候选人,如苏仪芳及梁子祥,却被派往希盟的强区峇央峇鲁及太平上阵,铩羽而归是可以预料的结局。

若党中央有意启用这些年轻有为的候选人,理应勇敢地将“安全区”让出来。在巩固固有票源,继而持续开拓游离选票,创造更高的得票率。如此的胜出,才会更具意义。

马华应效仿行动党

行动党成功的地方,在于该党懂得将政治人物进行“包装”,打造年轻领袖的“政治明星”形象。

当年这批经由培养的政治明星,如陆兆福、倪可敏、刘镇东、哥宾星等,如今已成为党内的中流砥柱。而这些领袖也相继建立起自己的鲜明形象,陆兆福稳重老练,适合进行党务管理;倪可敏是行动党群众演说的重炮手;刘镇东擅长政策说理;哥宾星则是司法专才。

若想挽回华社的支持,马华务必拿出改革的决心,以实际的行动,尤其在启用及培养年轻人方面,让华社看到马华的诚意,而不是一味地哀怨华社“不懂感恩”。

马华在建国初期的贡献,历史将会给它一个公道。惟独立之后,在争取华社权益上节节败退,甚至慢慢与华社脱节。若再不反躬自省,泡沫化是迟早的事。


魏宇泽,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在籍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