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马》标志
这篇文章是在2 个月前刊登

茨厂街,鬼仔巷,与关于新旧变化的思考

【一笔之力】

大概是七八年前,那时我每天上班通勤都会路过茨厂街附近的鬼仔巷。巷内有一家咖啡店,人客不多也不少,都是附近上班族或老街坊。老板认得我,看我坐下就会捧来一杯“羔呸乌一块雪”(黑咖啡,加一块冰)——大清早不想喝冷饮,但从轻快铁站步行到办公室路上汗流浃背,也喝不下热饮,老板于是提出一个妥协方案:羔呸乌一块雪。 

多年后,当年在巷内的何九咖啡店因为老区重整而搬到隔壁街道,换上华丽的装潢,吸引一批在烈日下耐心排队等候的顾客。每次路过,看见那壮观的人头攒动的画面,心里百般滋味不知如何言说——那当年对我来说是价廉物美的平民咖啡店,如今成为打卡热点,究竟我失去的只是一段个人记忆,或是一整个社区的生活面貌? 

吉隆坡茨厂街一带应该是在1990年代开始发展观光业。2010年左右,时任首相纳吉公布大吉隆坡经济转型计划,其中两项工程捷运计划和独立遗产大楼(今默迪卡118)波及这一带老区,引发规模不一的两个抗争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捷运站与默迪卡118大楼竣工后,如当年的评论人所预料,这一老区遭来新一波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过程——资本大规模流入老区,新店铺不断取代传统行业,老居民一个接一个离开,慢慢地改变一整个老社区的面貌。当整个过程完全替换,原本的老区究竟是“老”区,还是“新”区呢? 

何九咖啡店是个很好的讨论例子。原本位于巷内的小咖啡店,室内装潢简陋、陈旧,价格廉宜,食物不过是一般咖啡店常见的蒸烤面包与各类面食等。新的何九则变了个样,成为适合打卡的时髦景点,菜单更新了,食物价格翻倍了,顾客不再是老街坊,而是外地来的游客。新旧何九之间的联系,除了牌匾上的名字,以及可能是同个店主,好像就没有其他了。于是,何九究竟还是不是“何九”,对我个人来说有点难以回答。 

变化本来就是恒定道理。不变,才是例外、偶然,而且不合理。事实上,即便没有大吉隆坡计划带来的士绅化,一个社区本来就会因为世间的无常而不断变化。变化本来就是因应时代挑战的反应。问题在于,在变化中,应该守护哪些值得守护的东西?又由谁来决定什么东西值得守护?最后,该如何守护? 

正在验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