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马》标志
这篇文章是在4 年前刊登

贫富数据的读法

【来稿选刊】

十几年来没有调整的贫穷线连跳两级,从一个家庭月收入980令吉列为贫户,调整为2208令吉,全国列为贫户的家庭将从原有的2万4700户,激增到40万5441户。与此同时,华裔有钱论言犹在耳,分外刺耳,马来西亚人的贫富问题与族群关系纠缠不清,依然没有脱钩。

许多自认胼手胝足的华裔马来西亚人对于马哈迪的“华人有钱论”非常感冒,因为大家都看到,建国几十年之后,有钱人其实不再局限于单一族群,老是强调只有华人有钱,让大部分收入只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华裔国民很不是滋味。

高收入土著家庭占最多

马来西亚华人到底多有钱?马来人就真的很穷吗?数据早己说话。

根据2012年统计局的资料,马来西亚月收入超过一万令吉的家庭有28万户为土著家庭,华裔家庭则是25万4000户,印裔家庭4万5000户。意即,在全国最高收入的百分之十家庭当中,土著占了将近一半,总数也已经超越华裔家庭。

换言之,马来西亚最有钱的家庭中,华裔不再占据多数。但如果对比各自族群的人口,月收入超过1万令吉的土著家庭只占土著人口的7至8%,月收入超过1万令吉的华裔家庭却占华裔人口将近20%。意思是,华裔的富裕家庭比例比土著家庭高。

可是,以此来说明华人都有钱或土著都很穷,是个错误的推论与逻辑。

关键是族群内部的差距

马哈迪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不止一次说过华人很有钱。他的逻辑是,华人因为勤劳工作,因此很有钱;马来人因为懒惰,所以贫穷。他的华人有钱论出街时,华人非常生气,他批评马来人懒惰时,马来人愤怒到了极点。

他的言论当然有问题,问题在于他的逻辑放在今时今日的社会中,已经说不过去。但我们如果要反驳他的言论,就不可能接受他说马来人懒惰,却不接受华人有钱的说法,或是接受华人勤劳但不接受马来人贫穷的观点。因为,这么做也是自相矛盾。

要推翻华人有钱论的立论,所有的马来西亚人必须明白,每一个族群都有富裕和贫穷的人口,马来西亚更严峻的问题,不是族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是族群内部的差距。

例如说,根据基尼系数(愈接近0愈平等,愈接近1贫富差距愈大),马来西亚印裔社会的基尼系数在1989年到2012年间,从0.390飙升到0.443,社群内部的有钱人和穷人差距拉大。

根据统计局资料,2019年华裔社会的基尼系数为0.417,居各族之冠,印裔社会0.411紧追在后,土著则是0.389。

因此,只要看回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任何一个族群都有家境优渥的顶尖20%家庭,也有很多在贫穷线上挣扎的家庭。但后者以土著占大宗,因为,在低收入40%群体当中,土著高达73.6%,华裔家庭17.5%,印裔家庭7.5%。

应该找出消除贫困方案

关键是,所谓的土著群体也纳入沙巴、砂拉越的原住民人口,如果要更精准的扶贫、消贫,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嚷嚷哪些族群的有钱人口已经超越少数族群,而是要求更精细的分类,包括把贫穷人口集中的地区给划分出来,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争议那个族群比较有钱或贫困对治理这个国家没有意义,只要是寻求执政的政党,就应该找出消除贫困的方案,尤其是针对东马土著朋友的消贫方案,不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归因,找替死鬼。

可惜的是,大家依然热衷于用自己的角度解读数据,就好像去年杪辩论2020年预算案,当时依然是在野党议员身份的依斯迈沙比利狠批希望联盟平均拨给一间华小的拨款比国小多,质疑希望联盟厚此薄彼;与此同时,马华公会领袖却把政府拨给土著教育机构的拨款总数,拿来和华教拨款总数相比。一个比平均数,一个比总数,一个说偏袒华教,一个说偏袒土著。

这种断章取义比较数据的方法一点都不正确,问题是,这样的议题框架在各自族群内部很卖座,因为大家都看不懂数据背后的意义,被族群动员还乐此不彼。

我不认同马哈迪的华人有钱论,也不同意他的马来人懒惰论,他的论述已经过时,毋庸置疑。数据呈现的事实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因为个人喜恶,就把数据加减乘除,扭曲成我们喜欢的样子。马来西亚人的贫困与财富,是时候用更客观的眼睛去审视,而不是族群框架。


黄书琪,行动党居銮国会议员